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
085500
一、专业类别简介
本授权点培养立足于辽宁,面向全国,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突出培养特色,服务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8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48人、硕士学位14人。导师队伍中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人才、辽宁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国家和省级优秀人才30余人。有两支科研团队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一支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本授权点自2012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359项,国家级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项目101项,科研经费合计4950万元。近几年共发表学术论文935篇,国际三大检索收录452篇。共获省部级奖励14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本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拥有1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及8个学科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目前已到达3000m2,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合计316台(件),仪器设备值合计4800万元。目前已在中科院自动化所、沈阳机床集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09工厂、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0多家单位成立了联合培养或实践基地,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将研究生培养基地拓展到30家。
本授权点面向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主要围绕提升我国武器装备制造水平及先进武器研发能力以及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立足装备制造业在军民两大领域的应用。本授权点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军用难加工材料与复合材料高效精密加工、先进数控技术及应用和机械系统检测与精密仪器,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的车辆结构分析与设计制造、车辆动力学与控制和车辆检测与电子控制,以及装备工程学院的武器系统理论与技术、弹箭系统理论与技术和探测、控制与信息对抗技术等研究方向:
(1)军用难加工材料与复合材料高效精密加工
主要研究内容:高强度钢、金属基复合材料、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切削工艺技术、面向高速切削的超硬材料刀具研发、金刚石膜等新型功能材料的高效研磨技术、基于仿生的高效精密磨削技术、非传统加工技术等。
(2)先进数控技术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特种机床专用数控系统设计、基于制造特征的数控工艺规划和零编程技术、特种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技术、数控设备增效应用技术、先进装备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技术等。
(3)机械系统检测与精密仪器
主要研究内容:多工况机械转子动平衡检测技术与设备研发、机械系统在线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曲轴扭振分析及新型压缩机研发、兵器装备的自动装配技术与柔性装配技术等。
(4)车辆结构分析与设计制造
主要研究内容:车辆结构分析及优化、车辆振动分析与控制、车辆轻量化结构研究、车辆先进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车辆零部件再制造技术等。
(5)车辆动力学与控制
主要研究内容:车辆系统动力学与仿真、车辆振动和噪声分析与控制技术、车辆性能试验与仿真等。
(6)车辆检测与电子控制
主要研究内容:车辆性能试验与仿真、电子网络与控制、现代汽车动力系统电子与控制、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等。
(7)武器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新概念武器、武器系统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武器测试技术、武器数字化技术、武器现代发射理论与技术、武器系统的协同设计与集成制造、高射速自动武器以及武器系统安全评估等。
(8)弹箭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弹箭及引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弹箭飞行控制与气动力技术、弹箭发射及弹道理论、终点弹道与毁伤理论、高效毁伤与防护技术、弹箭现代测试技术、特种效应弹药与智能化技术、弹箭新材料、弹药生产新工艺、火工系统与信息化技术、含能材料合成技术以及特种能源系统安全与环保技术等。
(9)探测、控制与信息对抗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探测、弹药智能控制、武器末端信息对抗、毁伤控制、电子对抗技术、新概念新原理对抗技术等。
本授权点统筹使用机械领域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围绕本领域特色和优势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机制。加强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制定和出台鼓励研究生参加工程实践、参加各类政府组织的设计大赛、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等的政策措施。
本授权点非常重视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和社会责任教育,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实、崇尚学术、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计划每年对所有在校生进行一次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集中宣讲。另外将继续启用“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和论文评阅结果同时作为论文是否能进行答辩的依据。
本授权点重视硕士论文质量建设,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从导师选择、培养方案执行、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送审,至学位答辩等环节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同时采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科技获奖等与学位挂钩的方式,并将质量保证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硕士研究生论文依托科研课题的定期检查、评分,课题组内部的定期汇报、测评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机械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掌握所从事机械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机械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机械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3.身心健康,符合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方式
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负责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和1个校外实践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其中原则上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学习年限与学分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硕士研究生提前或延期毕业均须按有关规定,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及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由研究生院审核批准。
2.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含课程学习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20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和5学分。
3.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科课程3-5门,但不计学分。
五、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原则
(1)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机械行业、职业领域对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搭建课程结构,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或工程实践类课程。
(2)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课程设置
按研究生研究方向选择相对应的课程,本专业研究方向及代码如下:
类别
代码
研究方向
名称
代码
机械
085500
军用难加工材料与复合材料高效精密加工
01
先进数控技术及应用
02
机械系统检测与精密仪器
03
车辆结构分析与设计制造
04
车辆动力学与控制
05
车辆检测与电子控制
06
武器系统理论与技术
07
弹箭系统理论与技术
08
探测、控制与信息对抗技术
09
(1)学位课(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第一外国语 4学分
高等工程数学(也可自行开设) 3学分
工程伦理 1学分
专业核心课(3-5门) 11-15学分
(2)非学位课(选修课)
选修课分为素质教育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
本专业领域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具体研究方向或科研需要组织专业选修课的相关课程内容。
全校安排素质教育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1学分
知识产权基础 1学分
第二外语(英、日、俄) 2学分
创新创业指导 1学分
(3)专业补修课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5门,补修本科课程不计入学分。
课程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分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
研究方向代码
备注(按研究方向选择相应课程)
学位课(必修课)
公
共
基
础
课
第一外国语
(英、日、俄选一)
4
Z000004001/02/03
1
01-09
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Z000002004
1
01-09
高等工程数学
3
Z000003005
1
01-09
工程伦理
1
Z000001013
1
01-09
专
业
核
心
课
机械动力学
3
Z855003011
1
01-06
必修
(装备工程学院07-09方向从8门专业核心课中至少选4门课程)
现代控制理论
3
Z855003012
1
01-03
信号分析与处理
3
Z855003013
1
01-03
精密及特种加工
3
Z855003014
1
01-03
车辆系统动力学
3
Z855003041
1
04-06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3
Z855003042
1
04-06
有限元方法及应用
3
Z855003043
1
04-06
数值分析
3
Z000003006
1
07-09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I:数理统计
3
Z000003013
1
07-09
线性系统理论
3
Z855003071
1
07-09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3
Z855003072
1
07-09
信息论
3
Z855003073
1
07-09
弹药学
3
Z855003074
1
07-09
爆轰物理学
3.5
Z855003575
1
07-09
弹塑性力学
3.5
Z855003576
1
07-09
非学位课(选修课)
专
业
方
向
课
现代设计方法
3
Z855003021
2
01-09
选修
先进制造技术
3
Z855003022
2
01-03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3
Z855003023
2
01-09
数字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3
Z855003024
2
01-09
超精密制造工程
3
Z855003025
2
01-03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2
Z855002026
2
01-03
07-09
多元分析与试验设计
2
Z855002027
2
01-03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学
2
Z855002028
2
01-03
现代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2
Z855002029
2
01-03,
07-09
疲劳设计与应用
2
Z855002030
2
01-06
现代工业工程学
2
Z855002031
2
01-03
机械系统计算机控制
3
Z855003032
2
01-03
单片机接口及应用技术
2
Z855002033
2
01-03,
07-09
微机械电子系统
2
Z855002034
2
01-09
信号分析与处理
2
Z855002051
2
04-09
车辆可靠性设计
2
Z855002052
2
04-06
车辆结构与强度分析
2
Z855002053
2
04-06
车辆先进设计制造技术
2
Z855002054
2
04-06
车辆人机工程学
2
Z855002055
2
04-06
车辆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
2
Z855002056
2
04-06
车辆空气动力学
2
Z855002057
2
04-06
车辆随机振动理论及应用
2
Z855002058
2
04-06
车辆电子学
2
Z855002059
2
04-06
车辆试验测试技术
2
Z855002060
2
04-06
新能源车辆技术
2
Z855002061
2
04-06
现代表面技术
2
Z855002081
2
07-09
现代测试技术
2
Z855002082
2
07-09
材料科学基础
2
Z855002083
2
07-09
材料分析与表征中的物理方法
2
Z855002084
2
07-09
含能材料
2
Z855002085
2
07-09
现代火工理论与技术
2
Z855002086
2
07-09
高速碰撞动力学
2
Z855002087
2
07-09
连续介质力学
2
Z855002088
2
07-09
火炮发射技术
2
Z855002089
2
07-09
水中兵器发射
2
Z855002090
2
07-09
成像目标自动识别
2
Z855002091
2
07-09
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2
Z855002092
2
01-09
扩频通信技术
2
Z855002093
2
07-09
飞行力学
2
Z855002094
2
07-09
飞行器制导系统分析与设计
2
Z855002095
2
07-09
现代引信技术
2
Z855002096
2
07-09
终点效应与毁伤评估技术
2
Z855002097
2
07-09
素
质
教
育
课
第二外国语(英、日、俄选一)
2
Z000002007/08/09
2
01-09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1
Z000001010
2
01-09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Z000001011
2
01-09
知识产权基础
1
Z000001012
2
01-09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Z000001015
2
01-09
创新创业指导
1
Z000001014
2
01-09
专业补修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Z855000011
01-03
不计
学分
机械设计基础
Z855000012
01-03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Z855000013
01-03
工程制图B
Z855000014
01-03
互换性与测量基础
Z855000015
01-03
汽车理论
Z855000041
04-06
汽车设计
Z855000042
04-06
汽车构造
Z855000043
04-06
汽车制造工艺学
Z855000044
04-06
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
Z855000045
04-06
弹道学
Z855000071
07-09
弹丸设计
Z855000072
07-09
终点效应学
Z855000073
07-09
弹箭制造工艺学
Z855000074
07-09
火炮设计理论
Z855000075
07-09
武器制造工艺学
Z855000076
07-09
燃烧爆炸理论
Z855000077
07-09
烟火学
Z855000078
07-09
军用火工品技术
Z855000079
07-09
信息对抗原理与方法
Z855000080
07-09
微波与电磁场理论
Z855000081
07-09
雷达原理
Z855000082
07-09
伺服系统
Z855000083
07-09
数字信号处理
Z855000084
07-09
自动控制原理
Z855000085
07-09
计算机控制技术
Z855000086
07-09
专业实践
课程实践
(注:按方向设置课程实验等)
2
Z855002000
01-09
必修
工程实践
5
Z000005019
01-09
对硕士生总学分要求
不少于35学分(包括实践教学等);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0学分。
01-09
六、考核方法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
学位课的考核方式为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平时成绩的比重一般不超过20%。
非学位课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以课程教学大纲规定为准),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等方式,考查按按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评定或者通过、不通过两等级评定。
七、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具体形式包括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课程实践2学分,工程实践5学分。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内容可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决定。
研究生应于实践开始前与指导教师一起制订实践计划,上交到相关学院,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提交实习报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经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应少于1年,其中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答辩间隔不少于半年。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4)论文内容完整,形式规范,字数不少于20000字,也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论文的论点、结论或建议有学术价值或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或有较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依据、有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关键技术及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连续三次不通过者终止培养。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开题报告。开题工作的具体要求见《沈阳理工大学关于做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的规定》。
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见《沈阳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
学位论文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见《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规范》。
答辩与学位授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硕士研究生按培养方案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后,可提出答辩申请。由研究生院和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答辩成绩分“优秀”、“通过”、“不通过”三等级记载,其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专业领域答辩人数的15%。答辩合格者,且满足硕士学位授位条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3、论文评阅与参与答辩要求
(1)硕士研究生完成并通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研究成果要求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参加答辩的学位论文需符合《沈阳理工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的相关要求。
(3)学位论文评审由两位专家进行盲审,评审意见作为能否参加论文答辩的重要依据,如遇评阅人中有1人不同意答辩,而另一位评阅人同意答辩且评分较高(≥80分),可增聘1名评阅人;如遇2名评阅人不同意答辩,则本次申请无效,不能组织答辩。
(4)答辩委员会由5或7位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组成(不含学位论文作者的导师),其中自相关行业的专家1人。
九、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要求
1.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达到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修满35学分;
2.学位课学分≥20学分;
3.学位论文答辩通过;
4.撰写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论文若公开发表,要求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若未公开发表,则须在答辩前经所在学科评审通过;
5.外语水平在全国大学外语考试:英语为六级(达到355分以上、含355分),日、俄语为四级(达到50分以上、含50分),或者通过学校研究生学位外语水平考试;
6.通过实践环节考核,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